打造百亿产业,实现经济轻量——关于纺织工业转型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发表时间:2012-07-25 责任编辑:admin 点击率:

 

打造百亿产业,实现经济轻量
——关于纺织工业转型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纺织工业是我县传统工业,由于受国际经济发展趋势放缓影响,我县和全国纺织企业一样,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不少企业举步维艰。如何抓住工业转型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加快纺织工业转型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关注的现实问题。为此,县政协组织调研组就“纺织工业转型发展”课题开展了专题调研,先后实地走访县内规模纺织企业和天马镇小微纺织企业,在青石镇召开纺织企业主座谈会,并赴诸暨市、绍兴县、天台县等地考察学习纺织工业转型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形成纺织产业转型发展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纺织工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1)全国纺织工业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最完善、最成熟的纺织产业链的国家之一,更拥有大批的熟练技术工人。2010年全国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47650亿元,就业人数1148万人,纱产量2717万吨,化纤产量3070万吨,全行业纤维加工总量4130万吨,纺织服装出口额2065亿美元。呈现以下趋势:一是结构优化,服装、家纺、产业纺织品结构比例从2005年54:33:13调整为51:29:20,产业纺织品应用不断增长;二是从东南沿海向中西部转移速度加快;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快,特种纤维产业化技术取得突破;四是技术装备更新加快,三分之一规模企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五是人均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1万元/人年,比2005年增长1.1倍;六是纺织纤维再利用技术开发加快,纺织品再利用纤维突破400万吨。
(2)全省纺织工业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纺织行业实现了持续高速发展。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9215家,工业总产值5574.6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5472.51亿元,利润总额268.74亿元,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119.29万人,出口交货值1539.15亿元,占据全国的十分之一。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主要纺织产品产量中纱、化学纤维、印染布、丝绸、服装、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等均居全国前列,其中现代纺织原料的化学纤维产量占全国44%;二是产业集聚发展,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的纺织特色产业集群。如:绍兴、萧山的化纤及化纤面料,宁波、温州的服装,杭州的女装,余杭、海宁的家用纺织品,桐乡的毛衫,诸暨、义乌的袜业,嵊州的领带,天台的工业用布等。我省已有绍兴、萧山、海宁、桐乡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纺织产业基地”称号。三是沿海发达地区的纺织企业西转速度加快,同时高端纺织品制造发展加快。四是技术装备更新速度进一步加快,引进世界先进纺织装备成为纺织企业转型发展的引擎。
(3)全县纺织工业现状
我县自1951年建成利民缝纫工厂,1966年建成县棉纺厂,1980年建成丝织厂,1982年建成针织厂,我县纺织工业走过了60年历程。到2010年底,全县工商注册纺织企业62家,比“十五”末增加34家,共有纱线产能总量35万纱锭,占全省2.5%左右。其中,规模以上纺织企业19家(500万元以上),实现工业总产值12.15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97.79%,年均增长24.39%,占全省0.22%,占全国0.025%;实现利税0.31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3.5倍;实现利润0.14亿元,比“十五”末转盈2094万元;从业人员2975人,比“十五”末增长31.52%。
从调查分析表明,目前我县纺织产业格局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装备更新速度加快。全县纺织企业共引进自动络筒机41台,购置国内先进的高效精梳机、1008锭集体落纱长车、集体落纱紧密纺、高速倍捻机等设备。二是色纺纱已初具规模。截止2010年底,全县色纺纱线产能18万纱锭,占总产能的60%。三是企业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全县纺织企业有省级技术中心2家、市级技术中心1家,并与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省新型纺织品开发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纺织工程学会、嘉兴学院等院所建有长期科技协作关系。
但我县纺织产业以下几个问题不容忽视:一是产业规模小。我县纺织产业虽起步早,但发展慢。自1951年开始建立纺织工厂至今,已有60年的发展历史和20多家纺纱企业,但目前全县仅有35万纱绽产能,还不如龙游“华飞色纺”一家企业的产量。同时我县纺织企业受大环境、招工难、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较大,目前全县八成纺织企业开工不足,企业运行较困难。2011年12家规模纺织企业亏损3254万元,2012年一季度亏损1187万元。二是产业实力弱。我县大多为小微纺织企业,装备落后现象严重,甚至有的企业使用的是淘汰的设备。平均年产量仅为1万纱绽,每万纱锭用工量平均为140人,而使用先进纺纱设备的用工量仅25人,劳动生产率仅为先进的六分之一。而且目前只有色纱、缝纫机线、服装加工、针织原布等初级、低端产品,缺乏多样性,种类单一、档次低。三是产业链条缺失。色纱是我县拳头产品,因无棉花散纤维染色企业,县内企业只能将棉花运到绍兴、宁波等地染色后再运回常山加工。据了解全县纺织企业每年需要支付8000万元~1亿元的印染和运输费用,不仅增加了企业成本,拉出去的优质棉花还可能被调包,这已经成为我县色纱企业发展瓶颈。四是产业受制约因素多。受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和市场需求减弱因素影响,严重地打击了纺织企业发展动力,“用工荒、用电荒、资金荒”、“成本高、汇率高、税负高”、“需求低、利润低、信心低”的“三荒、三高、三低”现象突出。五是缺乏政府引导。我县还未制定纺织产业发展规划,既没有指明发展方向,更没有明确鼓励什么、引进什么、限制什么?只有靠企业摸清石头发展;没有纺织公共技术平台,导致转型发展步伐缓慢。
二、纺织工业转型发展的前景分析
(1)从国家产业规划角度分析,转型发展大有可为。随着美、日、欧三大经济体经济复苏,纺织品的消费趋向理性,仍然会保持持续增长;随着国内拉动内需和消费升级,国内纺织品消费将快速增长;随着战略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用纺织将高速增长。今年国家相继制定出台了《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产业用纺织品“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纤维加工总量从2010年的4130万吨到2015年的5150万吨,出口总额从2065亿美元增至3000亿美元,产业纺织品总产值从5000亿元到1万亿元,产业纺织品纤维加工量从822万吨扩大至1290万吨。将初步建立起纺织纤维循环再利用体系,再利用纤维达到800万吨。加快发展差别化纤维、高技术纤维和生物质纤维,大力发展纺棉纤维。大力发展土工与建筑用、过滤与分离用、高端医用防护、交通工具用、安全防护用、复合骨架材料等产业纺织品。棉纺紧密纺纱达到2000万锭,棉纺无梭织机率达到65%。我们认为,困难是暂时的,前景是美好的,纺织转型发展完全可以大有作为。
(2)从省内外发展纺织产业集群成功经验分析,能够培育大产业。绍兴县是纺织大县,纺织占工业经济的60%比重,拥有PTA、化纤、纺纱、经编、印染、服装、家纺、纺机、无纺布、纺织软件、轻纺城市场等完整的、配套协作的产业体系,2011年底,共有规上企业698家,纺织产值1720亿元;“十二五”突出转型发展,实施“四个千亿”计划,即化纤原料产值、印染产值、服装家纺产值、轻纺城市场交易额均超千亿元规模。萧山区既无羽毛也没有大规模的家禽养殖,2011年羽绒行业产值近350亿元,从业人员4万多人,占据全国三分之一市场,占出口总量的一半,有3个中国名牌产品、3个中国驰名商标、3个浙江名牌产品,被称“中国羽绒之乡”。湖北仙桃市无纺布集群发展是一个很好例证,既没有原料优势、交通优势,又不紧靠大中城市和医院,从90年代开始发展以无纺布、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为重点,通过政府引导、外引内联、整合提升等措施,纺织产值超过150亿元,从业人员35000多人,2008年跻身“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百强”。从省内外纺织产业集群培育发展经验表明,只要政府持续推动和引导,致力转型发展,完全可以形成百亿产业甚至千亿产业。
(3)从我县结构调整现实需要和纺织工业基础分析,具备做大做强和转型发展的条件。一是产业基础扎实。全县共有62家纺织企业,拥有年产35万绽纺纱产能,还有博特丝化纤、服装加工、针织、织造、玻纤布、羽绒等生产企业,具有扎实的产业基础。二是区位优势明显。我县地处浙江西部交通连接部,320国道、205国道、杭金衢高速公路穿城而过,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与东部沿海城市联系便利,是省内纺织产业西移的理想承接地。三是发展环境优越。我县有丰富的低丘缓坡资源,可开发的利用的土地较多,给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要素;政府相继出台了工业企业扶持政策,提高了行政审批效率,同时随着我县创建森林城市—打造宜居常山规划实施,优良的生态环境也给各企业发展带来了有利的投资发展环境。四是轻工业发展前景良好。我县轻、重工业比例为2:8,产业结构偏重,比例失调,因此需要发展轻工业来降低重工业比重,实现三大产业整体有序发展。
三、我县纺织工业转型目标定位和发展方向
省内外的实践证明,我县纺织产业完全可以作为大产业予以重点培育发展。因此在研究确立我县纺织产业目标定位和发展方向时,调研组认为可以用三句话、12个字来概括,即:百亿产业、二大产品、三篇文章。
百亿产业——纺织工业是一个十万亿级产业,拥有巨大市场空间和发展空间。目前受发达经济体消费减弱、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纺织不太景气,但随着发达经济体消费回暧、新兴产业纺织品需求上升、金砖五国(即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消费升级,并随着家纺、产业纺织品、再生纤维等新兴领域发展,纺织工业大有可为,完全可以也有空间培育成百亿产业。
二大产品——一是色纱。巩固提升发展色纱产能,通过改进设备、兼并重组、扩大规模,将色纱形成100万绽,打造色纱生产基地。二是羽绒制品。抓住萧山新塘羽绒外迁机遇,集中精力引进和承接羽绒制品的企业和项目,形成羽毛收购、精洗、分级和加工的完整产业链,打造萧山羽绒总部的制造基地。
三篇文章——培育发展百亿纺织工业,必须高起点谋划、多点位行动、持续性培育,做好“改、接、拓”三篇文章。
一是做好“改”的文章,就是通过改设备、改企业,来做大做强纺织产业。改设备就是鼓励引进先进成熟的纺织设备,扩大产能,提高效率,以设备替人,应大力引进紧密纺、低扭距环绽纺、喷气纺、涡流纺、自动络筒机等纺纱新技术,使35万纱绽扩大至百万纱绽,形成色纺纱集群;改企业就是鼓励企业通过收购、兼并、重组等市场手段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尽可能减少产品相同、装备相同的企业数量,提高产业集聚度,切实改变低、小、散局面。
二是做好“接”的文章,就是吸引承接国内外发达经济体的转移纺织企业。纺织西移是一种既定的趋势,我们在引进承接过程中关键在于如何选择,要选择高端纺织品的制造项目和吸纳有实力的纺织企业。经过调研认为,可以集中精力引进承接羽绒产业,萧山是中国羽绒之乡,拥有完整的集洗毛、精洗、分级、羽绒服装加工、羽绒家纺加工于一体的产业链,萧山新塘街道的很多羽绒企业因城市建设需要不得不外迁发展,常山正是这些外迁羽绒企业的理想承接地。
三是做好“拓”的文章,就是拓展产业链条和发展领域,促进多元发展、多点突破。关键是做好以下几件事:一是下决心补链,散纤维染色已经成为制约我县色纱发展的关键环节,规划建设一家散纤维染色企业,将色纱产业链补齐。二是向前拓展,鼓励引进发展差别化纤维、高技术纤维、生物质纤维,重点鼓励引进纺棉纤维和再生纤维,打造特色纤维生产基地。三是向后拓延,围绕国家纺织规划发展重点,努力引进产业用纺织品、无纺布和废旧纺织品再生利用的项目和企业,加快培育服装和家纺的加工企业和品牌,鼓励从事纺织的常山人回乡创业和设立加工基地。
四、促进我县纺织产业转型发展的政策建议
(1)改善发展软环境,提振发展信心。一是统一思想,将纺织确立为百亿产业培育对象,制定出台纺织产业转型发展扶持政策,从供地、劳动力培训、基础设施配套、财政扶持、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个性化政策。二是转变政府作风,改善发展软环境,提振发展信心,使常山企业家安心发展,我县经济总量全省靠后,但劳动仲裁案件却排全省第二,应采取措施改善劳动用工环境。三是采取多种有效措施解决劳动力问题,劳动局、招商局将招聘外省年轻务工人员作为重要工作,招得来,住的下,能安心。
(2)编制纺织产业发展规划,引导转型发展。培育百亿产业离不开政府引导和规划指引,要尽快编制出台纺织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实现路径和工作措施,以规划引导纺织转型发展。制定出台纺织工业转型发展目录,以目录引进纺织项目加快发展。
(3)鼓励和支持企业引进先进设备,扩大色纱规模。制定出台先进纺织设备鼓励目录。技改或新建国家鼓励的紧密纺和涡流纺等先进纺纱设备的,按其设备投资额给予一次性或一定比例的资助;鼓励企业向外引进年轻员工并开展培育,并给予一定的员工培训经费;30万绽以上的大型先进纺纱企业给予一次性大额奖励。
(4)鼓励和支持引进承接萧山羽绒企业转移发展。制定羽绒发展专项推进计划,划定羽绒精洗园和羽绒制品加工园,组织召开萧山羽绒项目专业招商推介会,出台引进和承接羽绒专项鼓励政策,能够短时间引进和投产一批羽绒企业,形成规模效应。
(5)开展有效产业招商。制定纺织项目产业招商计划,成立纺织产业招商组,加强与国家及省级的纺织协会、无纺布协会、产业纺织品协会联系协作,加强与国内外大型纺织企业联络沟通,组织召开纺织技术研讨会和专业招商会,开展产业招商,着力引进符合纺织发展方向和先进装备要求的纺织项目和企业,特别是重点引进无纺布、废旧纺织品再生利用、产业纺织品、纺织纤维的生产企业和项目。
(6)鼓励和支持规划建设散纤维染色企业。散纤维染色是色纱生产的关键环节,但印染也是国家控制发展和转型发展的重点环节,从打造色纱制造基地战略考虑,必须举全县之力,经信和环保竭力争取上级支持,按照国家印染准入条件,采用先进工艺和设备,采用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技术,规划建设散纤维染色企业,确保色纱健康持续发展。
(7)鼓励企业兼并重组。鼓励县内纺织企业通过收购、兼并、重组等市场手段开展企业和资源整合,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制定纺纱产能和设备准入条件,淘汰规模小和设备落后的纺纱企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鼓励县内纺织企业与国内外优秀纺织企业合作,鼓励国内外优秀纺织企业重组或收购县内纺织企业,给予新办企业的同等政策。鼓励纺织企业做大做强,5亿元或10亿元销售收入企业要给予重奖。
(8)鼓励发展服装加工企业。充分挖掘和利用在外从事纺织产业的常山人资源,特别是重视利用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轻纺城、义乌小商品城等从事纺织服装行业常山人资源,出台个性化甚至是免税的扶持政策,鼓励回乡创业,发展服装和家纺的加工企业。
(9)成立纺织发展促进中心。一个产业发展成长离不开产业公共技术平台的支撑,建议县里成立纺织发展促进中心,承担纺织产业的信息收集、政策制定、技术咨询、技术合作、产业引导、技术培训、技术攻关等任务。促进中心为全额事业单位,引进专业技术人员,成立初期人员为3~5人,视产业发展逐步扩大人员。
(10)参照衢州市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专项政策,尽快出台纺织企业的专项临时扶持政策,解决企业目前困难。如:按照员工数量给予每人一定补贴费用,缓交或免交部分社保费用,暂缓收取土地费用等。
 
  
政协课题组:
联系领导:谢雨生
调研组组长:邵卫国
调研组成员:谢雨生、涂章土、范建新、祝慧虹、钱治平、李和平、揭慧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