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我县林业转型发展的建议

发表时间:2012-10-16 责任编辑:admin 点击率:

 

关于推进我县林业转型发展的建议
 
我县地处钱江源头,区域内八山半水分半田,是典型的山区县。对于一个山区县来说,林业所提供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对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了解我县的林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今后林业转型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县政协组织调研组,深入乡镇及有关企业、农户开展调研活动,就我县林业转型发展提出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林业发展现状和问题
多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发展,不断加强投入,成效明显,同时在林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较多问题。
(一)森林覆盖率高,但林分质量较低根据2007年全县森林资源普查结果显示,全县林业用地面积1281790亩,比1997年普查增加了63464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达77.79%。森林面积1206434亩,覆盖率达73.2%,比1997年普查提高了3.07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7个百分点,在全市仅次于开化、柯城,名列第三位,可以说我县林业工作这几年的成效是明显的。但从森林的内部结构、林分质量分析,却不尽理想,具体表现为:一是用材林面积中残次林相较多,单位蓄积量低。全县残次林面积40万亩,占全县用材林面积的30 %。乔木林平均蓄积仅2.3个立方米/亩,近成过熟林平均蓄积也只有5.6个立方米/亩,分别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3和9个百分点。二是单层林多复层林少,单纯林多混交林少,中幼林多成熟林少。三是树种林种结构单一。针叶林多阔叶林少,针叶林面积有44.7万亩,占有林地面积的37.1 %。
(二)蓄积量增加迅速,但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全县活立木总蓄积1909011立方米,与1997年普查的876671立方米相比,蓄积量增幅达117%以上。但林业直接总产值的占比及林业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却较低。据2011年常山县统计年鉴,全县林业直接总产值14362万元,比上年增加16.28%,占全县农林牧渔总产值15.18%,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只有1.9%。据统计,我县农民人均收入中,林业收入只占 10 %。可加工利用竹木资源严重不足。全县每年木材采伐量均保持在2.4-2.6万立方米,但我县竹木加工企业所消耗的资源却在20万立方米。如迈尔泰公司年加工木材近5万立方米,本地收购的只有2000立方米,只占0.4%,其他99.6%的木材都是县外收购的。三禾公司年加工木材约1.7万立方米,基本上从外县采购而来。欧凯板业年加工毛竹1.5—1.8万吨,本地的毛竹只占20%左右。我县山茶油加工企业有四家,年加工毛油3000余吨,基本上从外地收购。加工茶饼8000余吨,本地的占50 %。由于可加工资源严重不足,企业的效益均没有达到应有水平。我县可利用竹木资源大都分布于高山远山,受立地条件、地利条件的制约,林业生产成本高,利润薄。如新桥乡前庄畈村有一农户,雇了4个人采伐自留山毛竹,由于交通不便,采伐了1000多斤毛竹,除去雇工工资后,最后只得到4元钱。全县油茶林老残林、低产林多,近5年实施低改增效措施的林分约5万亩,只占总量的20%左右;新昌乡是我县油茶主产地,目前油茶基地平均亩产油只有5公斤左右,按去年68元/公斤的价格计算,平均每亩产值约340元,扣除管理、採摘及加工等成本,每亩利润约170元。对于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的油茶林地,採摘成本成倍上升,农民几乎无利可图。
(三)生态效益作用大,但生态系统脆弱林业生产直接经济效益虽不高,但产生的生态效益巨大。参照权威的资料初步测算,全县森林资源每年能够产出生态效益113969万元,它是直接经济效益的8倍。其中防风固沙效益216万元,保持水土效益7239万元,涵养水源效益8043万元,改善小气候效益2903万元,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效益22371万元,净化空气效益71383万元,减少地质灾害及减轻水旱灾害效益925万元,保护野生生物效益888万元。以上八个方面的效益测算,尚不包含森林养份功能、减少噪音功能及森林游憩功能等方面的价值效益。然而,由于我县林地条件多为高山陡坡,土地贫瘠,坡度在45度以上的面积占20 %,35度以上的面积占25 %,导致普遍存在着林分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生物群落结构简单等问题。森林的自动校正平衡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弱,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恢复。近几年生态公益林建设力度加大,但总体上说还是处于初级阶段,生态公益林补偿渠道窄,森林生态功能的补偿机制远未形成,资金补偿低,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突出,管理难度大。
(四)生产建设成效显著,但“欠账”也较多。多年来,我县积极实施生态公益林、防护林工程、油茶产业发展、竹产业发展等工程项目,取得了明显效果。从2009年至2011年,三年中全县累计迹地造林更新24620亩,重点防护林工程建设17000亩,森林抚育5.7万亩;油茶新品种造林8210亩,油茶低产林改造3.5万亩;竹类造林3000多亩,毛竹低产林改造5000亩;高效林业建设基地3万多亩;生态公益林建成面积40.25万亩,占现有生态公益林面积83.8%;竹林道、林区道路建设300多公里,防火林带建设154.9公里;林权变更登记96次,实现林权流转5.6万亩。林业工程项目的建设,极大地推进了我县林业的发展和林农的增收。但总体上看,林业的经营管理方式落后,林业投入尚不足,林业的基础尚不稳固。具体体现在,一是经营体制和经营方式粗放。实行山林承包到户机制以来,林业经营管理绝大多数是以户为单位,零星分散经营。支离破碎的林地、林分,严重制约了山区林业产业体系的构建和有效管理,制约了林业标准化基地的建设。传统产业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模式,不利于市场培育,生产成本、交易成本高。二是林业标准化建设落后。林业标准基地少,标准低。如油茶产业我县有25万亩油茶,按基地标准建设的只有20%左右,多数油茶林地没有作业道路,直接影响了效益的提高。三是林业防护设施落后。森林资源监测和病虫害监测设施少,防火带建设落后,标准低。现防火带建设省级的只有20米宽、县级10米宽和6米宽。由于标准低,一旦遇到森林火灾,其森林防护作用不可能有效发挥。四是从事林业的力量弱化。我县乡镇林业技术人员年龄老化,目前,乡镇林业技术人员24人,50岁以上的有17人,40岁以下的人只有2人。林业工作大量的业务都在野外,这样的年龄结构已很难适应工作需要,急需补充新鲜血液,改善人员结构。
二、推进我县林业转型发展的建议
我县林地自然条件差,土壤普遍脊薄、植被简单、破坏易、恢复难,可利用资源少。根据这个特点,我县林业转型的方向是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合理利用林业资源,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
(一)强化林业生态优先理念,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国家林业发展战略目标已从以木材生产为主的传统林业经营思想向保护和扩大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推进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经营方向转变。森林是常山的立县之本,可以说没有林业就没有森林,没有森林就没有常山的生态环境,就没有常山的发展基础,因此必须牢固树立保护森林理念,切实保护和改善我县的生态环境。一是改善森林结构,抓好生态公益林建设。强力推进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人工造林(补植),退耕还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天然林保护等生态环境工程,优化林种树种结构,提高阔叶林、混交林、复层林、异龄林的比例,努力增强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改善小气候等生态防护功能。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建立生态保护区,加强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积极研究财政转移支付、社会公众补偿、社会捐赠方式等多渠道筹措资金,提高对山区农民生态补偿力度,切实增强农民的保护意识。二是加大林业保护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加投入,提高防火林带的建设标准,增设护林设施。县级要组建专业防火队,配备必要的防火装备,重点林区也要建立乡村两级森林防火专业队伍,保护森林安全。三是加大下山脱贫力度。推进高山远山、重点库区群众异地搬迁,既是解决山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也是最大限度减少林区人为活动促进林业生态保护最积极有效的措施之一。要整合资源,对偏远的村、自然村加大异地搬迁力度,以更好的保护自然生态资源。
(二)做强油茶产业。我县现有油茶面积25.11万亩,占林地面积的 19.59%。其中,中密度以上林分23万余亩,盛产期24.05万余亩,但油茶林大面积分布于山区、半山区,总体上产量低,效益差。但油茶经济寿命长,经营成本低,通过技术改造、基础设施的配套等措施,完全可以提高油茶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效益。一是建设一批高标准的油茶基地。通过抚育管理、垦复、肥培管理,留优去劣,疏伐补植等措施,加强对现有的老残林、低产林技术改造,改善林分立地条件,恢复树势,提高产量。加大高接换种力度,因地制宜,适度引进发展优良品质的油茶新品种,以提高产量和品质。完善林区道路建设规划,加大资金补助力度,增加投入,加大油茶基地的道路等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单位亩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加强品牌建设和管理。我县现有山茶油品牌12个,农村山茶油加工点众多。多年来,对山茶油的品牌和质量缺乏有效管理,导致质量参差不齐,有的甚至充加劣质油、低价油后高价出售,降低了信誉度,影响了农民的收益。县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督和指导,要加大品牌建设和质量管理力度,条件成熟时可以按常山胡柚品牌管理的模式对常山山茶油的品牌进行管理。重点产区可以以乡镇为单位建立销售协会,以协会注册商标统一管理,统一质量,统一销售,提高包装水平,加大宣传力度,真正做强油茶产业。三是加强油茶深加工的研究和开发。我县深加工企业有四家,主要产品是茶皂素,年加工能力约3000吨,目前年产1500吨左右。随着各地不断增加的生产能力,企业加工现有产品的获利水平正在不断下降,今后只有进一步开发新产品,企业才能继续发展。目前国内对山茶油的深度开发还很少有可利用成果,可以说,谁掌握科研的制高点,谁就有可能成为山茶油加工高附加值的获利者。我县山茶油是农业的一大产业,对山茶油的深度开发研究应引起重视。目前可利用现有的油茶研究所,通过招聘专门人才,添加相应的设备,提高科研水平,采取研究所与企业共同合作的方式,加大科研力度,以期取得突破,带动我县油茶产业的发展。
(三)做精竹木加工业。目前全县林产工业企业数量有149家,其中产值500万以上企业20家,5000万以上企业3家。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全县林产工业企业总产值6.25亿元,同比08年产值增幅为108.33%。我县竹木加工业有一定基础,但总体上存在企业规模偏小,加工技术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新产品开发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企业品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较弱,资源总量不足,人才资源缺乏等问题。分析县内外竹木加工现状,我县目前做强竹木加工业有较大难度,只有在做精上做文章、找出路。一是引进开发竹木深度加工产品。鼓励企业进行新产品的开发与引进。积极利用最新的林业科技成果及时开发“新产品”,创建有竞争能力的品牌,全面提升我县竹木加工业的科技水平和产品档次,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竹胶板业向高档的车箱、集装箱、轮船底板等产品发展。木制品向“精、深、细”方向发展。二是提高竹木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控制资源消耗大、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不高的初次资源加工企业发展,鼓励发展原料综合利用型企业,引进利用林区“三剩物”、次薪材、竹类剩余物生产的木材纤维板、活性碳、刨花板、胶合板、细木工板等产品的生产企业,给予相关政策鼓励,提高竹木资源利用率。三是加快工业原料林建设。随着竹木加工业的迅速发展,原材料缺乏的问题将日益凸现。解决工业原料紧缺问题,首先要加大低产林和中幼林改造力度,积极培育森林资源,提高用材林面积。要大力发展毛竹基地,加大竹木资源培育力度,通过低产林改造、适度扩大毛竹林面积,提高单位产量,提高竹林生产力。其次,对低效山地、低效农田(如山弄田)采取退耕还林政策,发展工业原料林,提高林业资源供给度。同时鼓励企业或个人到县外建立竹木种植基地,增加竹木半成品的引进,缓解资源紧缺问题。
(四)做亮林业美化工程。以沿县乡道以上的道路两侧、沿江两侧、景区景点和城镇、村庄周围的低丘缓坡为重点,实行美化工程。丘陵地带,山体土壤层较厚,管理方便,有利于实施美化工程,发展高效林业。在开发理念上“一线一品,一段一景”的建设理念,按照乔、灌、藤、草本、花卉等相配套的模式,针对各个区段、每个节点的不同特色和主题,设计不同的绿化美化方案,高品味、高标准打造通道花化美化工程,实现“四季有花、五彩缤纷、景色宜人”的建设目标,大力提高居住环境质量,打好宜居常山品牌。在栽培树种选择上选择树型优美、叶色丰富、季相变化大、树花叶气味宜人的乡土树种,花、果、林相配套,逐步达到三季有花果,四季常绿的美丽景观。形成融农业旅游观光、度假休闲、花果生产、文化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生态休闲带、观光园。在开发模式上依托在建重点工程,新农村建设工程等,结合全民义务植树活动,采取工程补助、无偿提供苗木和发放特殊林权证等鼓励措施,调动社会和群众积极性,按照路旁花、庭院果、环村林、村中公共绿地四位一体的模式,体现个性,打造生态旅游圈、绿色景观带等,带动农民增收。在管理体制上可以在家庭经营基础上,积极推进林地、林木流转,发展壮大种植大户、经营大户,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达到集约经营目的。积极鼓励号召城镇的单位、企业和社会团体以及经济主体通过创办林业公园、林场等形式参与林业美化工程建设。
(五)做优森林旅游产业。森林提供木材的功能逐步消退,改善环境及为公众提供休憩功能正在逐步被加强。森林生态旅游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新兴的森林旅游,将成为满足人们对文化、社会及感受自然,回归自然的需求新的形式。一是加强林业生态旅游的综合规划。林业是生态旅游的基础资源,由于林业生态具有整体区域特点,规划上应将常山全境的林地作为整体景区规划,规划上做到点线结合,山水结合,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相结合,挖崛森林资源的景点、亮点,充分利用森林的植被茂密、色彩斑斓的林相景观及层峦叠嶂、岩崖峥嵘的山体造型进行整体规划,形成处处是景,面面是画的综合景观,提高常山生态旅游竞争力。二是创新开发方式。如利用油茶资源、竹资源、水资源及原始次生林等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以森林景观为主体,自然景观为依托,融合区域内民俗风情特色,建立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小区、油茶观光区、油茶文化公园、竹文化公园、竹乡旅游区、守猎公园、登山基地等等寓自然与人文为一体的森林生态旅游布局三是林业旅游开发与林业保护设施建设相结合。在规划建设林区道路,森林防火设施,护林设施时充分考虑林业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建设标准。要加强林业、农办、农业、水利、旅游等部门的横向联系,充分整合资源,实行项目互动,资源共享,减少重复投资,提高政府资金利用效率。
(六)做好林下经济文章。林下经济是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阴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模式。林下经济投入少、见效快、易操作、潜力大,有利于林业综合效益的提高,有利于农民增收。一是因地制宜,统筹规划。我县北部山区林业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重点发展森林景观旅游业。同时利用丰富的油茶和毛竹资源积极发展林下养殖业,可养殖羊、特种禽兽,种植食用菌等。西部白石、新都等地的花木产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应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品位和影响力;东部招贤、青石等地利用胡柚、柑橘林地发展养鸡、养鸭等产业。二是分类引导,规范服务。对林畜、林禽、林菌、林苗、林药和林蔬、林粮等多种经营项目和模式,分别进行指导与帮扶,促使其在规范有序的生产中不断壮大。同时,为广大林农提供技术培训和信息等服务,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大力推广和应用先进实用技术,积极引进和推广适宜林间种植、养殖的新品种、新技术,走科技兴林的道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建立林下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体系。三要破除瓶颈,多元投入。发展林下经济除了技术、信息外,农户的启动资金短缺是制约因素之一。资金上应采取财政奖励一点,农户自筹一点,林权抵押贷款支持一点等方式多渠道融资。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典型示范户、生产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给予资金奖励支持。此外,主动对接银信部门,全面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和政策性森林保险工作,帮助林农解决初期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促进林下经济发展壮大,切实增加林农收入。
 
  
联系领导:黄法云
调研组长:饶力勤
调研组成员:冯乔旗、徐勇敢、郑兵、段寿平
?